集团

+

第三讲中平博 平博PINNACLE国对外贸易战略

发布时间 : 2023-02-09 13:24:10

  《第三讲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中国对外贸易战略(97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中国对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宋伟良宋伟良 副教授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学院 第三讲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第一节第一节 对外贸易战略的内涵对外贸易战略的内涵一、对外贸易战略的概念与特征一、对外贸易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对外贸易战略对外贸易战略是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它是根据一国总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实际环境,对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实现国内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方式、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等所作的全局性战略规划,是一国进行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对外贸易战略的特征对外贸易战略的特征 1、全局性 对外贸易战略的全局性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要着眼于国际经济和世界经济

  2、的分工体系,充分考虑到国内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目标,所制订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一国的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应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 2、整体性 对外贸易整体性的特征来源于一国对外贸易战略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原则、指导思想、进出口战略、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等各部分之间不是简单的串行或并行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整体上对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3、稳定性 对外贸易战略的稳定性特征稳定性特征是贸易战略的内在要求,对外贸易战略的制订是对未来贸易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等方面的确定,要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因而从根本七要求贸易战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不可朝令夕改。 二、对外贸易战略的分类二、对外贸易战略的分类 1987年,世界银行集中19631985年41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料,根据各国经济发展的实绩,世界银行按贸易战略的性质将这些被考察的国家划分为“坚定的外向型”、“一般的外向型”、“一般的内向型”以及“坚定的内向型”四类。 坚定的外向型战略坚定的外向型战略是指经济全面开放,不存在对贸易的控制,或者控制的程度很低。 对进出口贸易不采用或很少采用发放许可证等直接控制的办法来管理。在汇率政策上则是维持一定比例的合适汇率,以使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实际汇率大体相等,而不偏向于哪一方面。典型的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新加坡和韩国。 一般的外向型战略一般

  4、的外向型战略是指经济相对开放,总体上保持偏向性,鼓励生产面向国内而不是面向出口,鼓励为内销的生产而不鼓励为出口的生产。 但是,对本国市场的平均实际保护率相对较低,实际保护的范围也相对较小,对贸易采用有限度的许可证等直接控制的办法。虽然对出口贸易有某些直接鼓励,但这并不抵消对进口的保护。在汇率方面,对进口贸易的实际汇率略高于对出口贸易的汇率,但差别较小。典型的国家有巴西、智利、马来西亚、泰国等。 一般内向型战略一般内向型战略的鼓励机制在总体上明显有利于为国内市场的生产,对本国市场的平均实际保护率较高,实际保护的范围也较大,对贸易广泛采取许可证等直接控制的方法。虽然对出口可能给予一些直接鼓励,但对

  5、进口有明显的保护倾向。在汇率方面,汇率定值显然过高。典型的国家包括墨西哥、印尼、菲律宾、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 坚定的内向型战略坚定的内向型战略指的是经济上闭关自守,在总体上明显对国内市场的生产极为有利。对本国市场的平均实际保护率很高,实际保护的范围也较宽。对贸易普遍实行许可证等直接控制的方法。对汇率的定值高出实际汇率很多。典型的国家包括阿根廷、秘鲁、印度、孟加拉国等。v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越是外向性,其经济发展的实绩就越好。但世界银行也承认,“在原则上,内向性战略和外向性战略的区别是简单明了的,就是比较对为内销生产和为外销生产所给予的实际保护。但在实践中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贸易战略

  6、包括许多同时实行的政策,而且有关的数据资料非常有限。” (一)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又称为内向型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化,实现对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替代,以达到削减进口、节约外汇、发展本国工业化和减少对国外经济依附等目的。 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实现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化和消除、不利贸易因素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进口替代战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和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业,主要发展收音机、自行车、纺织品和食品等行业,实现对这些产品的进口替代。 第二阶段就是在对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集中力量建立和发展生产资本品、中间产品的工业,如机械设备制

  7、造、石油提炼、炼钢轧钢、冶金、化工等需要大量资本和专门技术的工业,实现替代工业的升级。 措施:措施: (1)高筑壁垒限制进口。 普遍做法是对国内重点扶持的幼稚产业和民族工业的产品,利用提高关税、颁发进口许可证、实行配额和押金制度等手段进行严格限制。即使允许进口类似产品,各国或地区也有权指定外汇来源、采购地区、货物等级和价格以及进口事项。但是对于本国发展工业急需的原料和机械设备的进口,则实行免税进口或是只征收很低的关税,而且几乎没有数量限制。 (2)优惠的国内政策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通常对其重点扶持的国内工业部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实行税收减免政策。通过减免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和利用加速资本折旧等

  8、手段,加速国内重点发展工业的资本积累。有些国家还将国内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给重点扶植的产业,加速国内工业化的进程。 (3) 一般都存在着对本国货币汇率高估的现象。进口替代战略的主要优点: 所生产的工业品的国内有效市场需求已经基本存在,建立新工业的风险被大大地降低了; 通过对本国幼稚工业和民族工业的保护,各国可以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促进本国经济多元化健康发展; 进口替代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 拉美国家的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这些地区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56左右,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该时期的平均经济增长水平。但是80年代以后

  9、,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这主要是由于经过一定时期的进口替代战略的保护,这些国家的国内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口替代战略已经表现出和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 局限性 : (1)进口替代战略是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内向型发展战略。 (2)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容易造成国际收支失衡。 (3)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要求国家对进口进行高度限制,受保护的行业在初期阶段会因避免来自国外的冲击而得到发展,但是长期的保护会造成这些行业失去竞争意识、不求进取,对一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又称为外向型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扩大制成品的出口,加强工业基础,促进整个经济的工业化。出口

  10、导向战略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依靠初级产品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 另一种是依靠制成品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次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的优势 (1)出口导向有利于较为合理地配置资源。 (2)出口导向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出口导向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4)出口导向更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 20世纪60年代,日本作为东亚第一批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国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成为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佼佼者; 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实施出口替代,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高达6以上,出口贸易的平均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两位数,被誉为“

  11、亚洲四小龙”; 随后。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纷纷效仿,积极地吸引外国直接,大力建立出口加工区,努力稳定货币汇率,被类比为“亚洲四小虎”。 出口导向战略的政策措施 : (1)出口导向战略要求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实施自由贸易。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亚洲新型经济国家和地区的平均保护水平只有24,而同期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平均保护水平为42,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南美各国的平均保护率高达46。 (2)各国对出口部门采取了特殊优惠政策。 这些国家普遍地对出口企业税收实施优惠政策,有的国家还对出口的产品实施退税政策。出口企业在资通方面也享有特殊待遇,一些国家对出口企业提

  12、供出口信贷、外汇担保等措施鼓励企业发展出口贸易。 如中国台湾的出口贷款利率在1962年只有75,大大低于当时的普通贷款利率1219的水平。 (3)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还采取了货币对外贬值的策略,促进出口贸易发展。 出口导向战略克服了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的限制,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无限的市场容量,这有利于这些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改善产业结构、利用规模经济促进国内经济全面发展。 出口导向战略的不足出口导向战略的不足 (1)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容易导致国家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 “二战”后美国成为吸收亚洲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的主要市场,而日本则成为这些国家进口机械设备的

  13、主要对象。经济发展造成各国对美国保持巨额的贸易顺差,对日本则是巨额的贸易逆差,对两国经济依赖严重。(2)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极具效率的工业,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工业与其竞争比较困难。 (3)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了衰退期,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常常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实施各种贸易限制。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从本身来讲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各国对战略的选择总是受到国内和国外条件的限制,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两种战略都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这两种战略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发展局限,因此,任何一种战略也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 ( (三三) )混合发展战略混合发展战

  14、略 混合发展战略是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由中国学者提出的,该战略主要是对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结合。 该战略强调既不过分保护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对进出口采取一种中性的政策。 事实上,纯粹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是极为罕见的,最多不过是某一种战略占主导地位而已,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混合状态”和平衡性。 混合发展战略混合发展战略企图兼顾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保护幼稚的民族工业特别是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对该产业的进口商品设置较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免遭受来自国外商品的竞争,使其逐步成长壮大,最终实现工业化目标;另一方面,试图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增加创汇,

  15、并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一、一、19791979年以前的贸易战略年以前的贸易战略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 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我国的贸易战略基本上是一种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战略,以国际上的贸易标准来化分,也就是一种极端的进口替代战略。 当时国家号召自力更生,实现工业化,力求自己生产一切可能生产的产品。 对外贸易的方针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即只有自己不能生产的才进口,自己生产有余的才出口,而不是根据国际分工的原理,按照比较优势来安排生产和进出口贸易。因此,对外贸

  16、易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 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我国严格地实行了进口替代型的对外贸易战略,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9年)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以及西欧部分国家成立“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 简称“巴统”。限制对社会主义国家输出战略性物资和技术。朝鲜战争爆发后,“巴统”设立“中国委员会”,制订更加严格的禁运货单,美国制订相互防卫援助统制法(巴特尔法),胁迫接受美援的国家执行禁运规定,否则停止援助。 我国为应对西方经济封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总方针,并实施“一边倒”的经济贸易战略,即选择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最主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17、,以粉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1950年,我国接受了前苏联提供的3亿美元和5亿卢布的优惠贷款;并在“一五”时期从前苏联引进了156项重点工程,从东欧6国引进了68个建设项目,建立起我国的工业化骨干体系。 在这“第一次进口浪潮第一次进口浪潮”的推动下,我国还尝试了发展出口贸易的新途径,于19571957年举年举办中国办中国( (广州广州) )出口商品交易会出口商品交易会,为国内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外汇资金。通建中国国际贸易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促进委员会,借助民间渠道,努力冲试图和西方进行接触。 第二阶段(19601971年) 在中苏友好关系破裂后,我国选择了与除美国的

  18、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商品交易的贸易战略。 19621968年期间,我国从西方、日本等国引进了84项技术设备,价值28亿美元,形成所谓“第二次进口第二次进口”。 出口方面,我国对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将80。不过由于文革干扰,我国对外贸易在这个时期出现倒退、停滞状态,达到了“闭关锁国”的程度。第三阶段(19721978年) 以中日、中美日建交为标志,我国同西方国家政治外交关系全面解冻,对外贸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对外贸易的重仍然是放在引进国外技术装备方面,形成了两次进口浪潮。19721977年我国从国外引进了220个项目,价值43亿美元。1978年又引进了1230个项总价

  19、值达78亿美元。 我国在19491978年间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借以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走闭关锁国的内向型发展道路,本质上是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 凡是国内有生产,并在数量和质量能够得到满足坚持不进口;凡属国内有条件生产,暂时需要进口的,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国内发展生产,生产发展起来后逐步减少进口,把有限的外汇用在最急需的方面。在政策措施上,这一时期的进口替代具有如下特点:(1)进口替代的行业主要是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进行工业布局,建立冶金、燃料、动力、机械、化学工业,以重工业的建设保证整个经济体系与工业体系的独立完整;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一1

  20、962年)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建设,扩大钢铁、机械生产能力,提高自给率;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转入“三线”建设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2)由于建国依始,工业基础薄弱,生产设施贫乏、技术落后,进口替代行业所需机械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大多需要进口,所以对于这部分物资的进口予以支持对于这部分物资的进口予以支持。 (3)实行非均衡的汇率制度,通过高估本币高估本币币值币值,以降低进口成本,刺激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 (4)进口所需外汇急缺,出口贸易以创汇和引进必要的生产物资为目标,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经济效益。 (5)实行保护贸易制

  21、度,对进口工业制成品或消费品征收高关税;通过限额制度,维持国内自给率;对处于价格劣势的进口替代产品给予保护性补贴。 (6)(6)国家以行政计划进行控制,取代市场机制国家以行政计划进行控制,取代市场机制 对外贸易实行国家垄断,根据计划统一进口所需物资,集中进行分配,统一购进出口物资,按照指定价格进行海外销售。 1979年以前,国家要下达3000种以上的出口商品收购计划并直接安排90以上的进口货单。 改革开放以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对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通过自力更生,在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和电子产业这些传统和薄弱的环节上获得了较快发展;

  22、作为高科技产业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获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工业体系。 在19521978年期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增长了近55倍,其中出口增长约62倍,进口额也增长了6倍。经济增长率在1949一1978年之间达到了平均73的水平,工业产值的平均增长率在19531978年期间也达到了113的水平。 但是实行这种严格的进口替代战略的成本也是很高的: (1)(1)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民生工业极端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 进口替代产业在政府保护下畸形发展,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使非进口替代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处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困境

  23、; 由于币值高估伴随进口替代实行,初级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因价格提高而削弱。 (2)(2)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宗旨难以实现。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宗旨难以实现。 由于对进口替代工业实行保护政策,产品成本高,价格贵产品成本高,价格贵。其作为其他部门的投入,因价格高而需求减少,前向连锁减弱; 高估币值促进国外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进口,从而减少对国内原料的需求,后向连减少对国内原料的需求,后向连锁也减弱;锁也减弱;(3)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的少数产业的赶超,不足以支持资源结构的升级或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4)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进口也相应增加,形成了以生产设备

  24、和原材料、中间产品进口代替消费品进口,外汇支出外汇支出有增无减。 (5)(5)进口替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难以维持。进口替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难以维持。 进口替代工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其发展难免遇到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而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加上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发展出口,因而阻碍了进口替代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二、二、19791979以后贸易战略的转变以后贸易战略的转变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贸易发展战略也随之不断调整,大致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其总的趋势是从极端的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从封闭向开

  25、放转变,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一)进口替代战略(6)必然性:保护国内市场、扶持国有企业转换企保护国内市场、扶持国有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业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落后,商品短缺,百废待兴。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缺口相当大,都属于卖方市场。国内企业大都属于国有国营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大多数制成品技术含量低,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根本不具备任何竞争力。 从进口方面来看 为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本着有利于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有利于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有利于节约使用外汇的原则,合理调整进口结构,把有限的外汇集中用于

  26、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国家重点建设所必需的物资、农用物资和“以进养出”的物资。 因此,进口的主要是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一进口的主要是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一般不进口或以较高关税限制进口。般不进口或以较高关税限制进口。 出口商品战略出口商品战略主要是为了增加外汇收入,满足增加外汇收入,满足进口用汇需要。进口用汇需要。 在1981年底召开的五届四次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根据我国的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出口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业品和传统的轻纺工业品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来料加工;发挥我国现有工业的基础作

  27、用,发展多种机电产品和众多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产品的出口。”这是根据当时国情制定的出口商品的战略方针。 主旨就是要充分发挥要素禀赋优势要素禀赋优势,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此时,我国主要把初级产品出口放在第一位,轻纺产品出口放在第二位,而机电产品出口放在最后。实际上是靠原材料矿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靠原材料矿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来创汇,以满足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来创汇,以满足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点建设物资的用汇需求。重点建设物资的用汇需求。 (二)政府干预下的出口导向战略(二)政府干预下的出口导向战略(3) 改革开放进行一段时间后的1987-1993年间,我国

  28、对外贸易战略实际上实行的是政府干预下的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战略。这种干预主要体现在对进口的保护措施和对出口进口的保护措施和对出口的推动措施上。的推动措施上。 在进口方面在进口方面,实施运用高关税、非关税壁垒高关税、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幼稚工业的政策。 在1992年以前,中国关税总水平一直只增不减。如果以1985年为基准,1985一1992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基本没有下降。1988年,中国未加权的平均关税率为4377,1991年略有上升,为4405,到1993年末仍高达36.4。 非关税壁垒措施如许可证、指定经营以及行政控制等,也被用来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 仅以许可证为例,据估计,在20世纪

  29、80年代初,受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有21种;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受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增加到53种,占总进口的46;到1992年,受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仍占进口总额的25。 1991年3月,国务院关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报告又指出: “为了我国建设的需要和保持国际间正常的贸易往来,我们要保持适度的进口规模,调整进口商品结构。要把有限的外汇集中用于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用于国家重点生产建设所需要的物资以及农用物资的进口。国内能够生产供应的原材料和机电设备,要积极组织生产,并保证质量,争取少进口或不进口。严格控制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烟、酒、水果等商品的进口。改进进口的审批管理工作,

  30、防止盲目引进和不必要的重复引进。”这一政策目的就在于:严格控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严格控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业的发展。 在出口方面,此时的出口贸易战略也作了较大调整。尽管出口创汇仍然是首要目标出口创汇仍然是首要目标,但对于出口的战略意义已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出口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具有积极影响。 经过六五计划时期,我国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重逐渐上升,但初级产品仍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在制成品出口中,初加工品占绝大比重,而精加工品很少。 针对这种情况,1986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了新的出口商品战略。 报告指出:“要扩大外贸出口,创造更多的外汇

  31、,最根本的是要采取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战略。 一是要坚持把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放在首位坚持把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放在首位,逐步建立健全在国外的推销系统和服务网络,努力做到质量稳定,服务周到,讲究信誉,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是努力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努力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逐步由主要出口原料性的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转变。提高轻纺出口产品质量,增加新型食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 三是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的生产布局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的生产布局,在沿海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各种不同类型、各有特色的出口商品基地和出口专厂,逐步形成和完善

  32、出口生产体系。这是提高出口经济效益,增强出口商品竞争能力的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措施。外贸部门要同有关地区和部门紧密配合,对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四是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已有市场的同时,进一步面向世界各国和地区,做到出口市场多元化。” 针对“七五”、“八五”期间的出口贸易战略,我国还采取了相应的出口鼓励措施,包括贸易补贸易补贴、外汇留存、出口退税,以及用于出口的进口贴、外汇留存、出口退税,以及用于出口的进口关税减免等措施。关税减免等措施。 中国的贸易补贴主要是在国内价格改革还没有到位、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脱节的情况下,为弥补外贸企业的亏损而提供给企业的。 根

  33、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在1986年由中央财政预算补贴的外贸亏损近250亿元,到1989年已超过336亿元。外汇留存则是国内双轨制价格下对外贸企业的一种相应的激励措施。 国家在实施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两种汇率的同时,允许各地、各行业外贸出口企业在完成出口承包计划的情况下,留存一定比例的外汇额度,超出承包计划的部分以更高的比例留存,并允许外汇留存部分在调剂市场以市场汇率转让。这实际上对出口是一种鼓励。 除了外贸补贴和外汇留存外,为了鼓励出口,我国政府还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给予出口企业退还国内征收的间接税以及对用于出口的进口投入品免除关税、进口资本品降低关税的优惠待遇。(

  34、三)市场多元化战略(三)市场多元化战略1.1.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市场很快扩展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和出口额均占我国贸易总对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和出口额均占我国贸易总额和出口总额的额和出口总额的7070( (香港地区80转口到发达国家),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贸易额和出口额分别占46和36,对17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额和出口额仅分别占254和264。这种过于集过于集中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结构潜伏着多种风险。中于发达国家的市场结构潜伏着多种风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解体后,美国

  35、不断地在人权、武器销售、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知识产权、所谓劳改产品出口等问题上频频对我国施压,以往促进对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迅速增长的各种有利因素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不改变这种过于集中的市场格局,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对我国都是十分不利的,于是19901990年,我国提出实施年,我国提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即根据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建立起我国出口市场合理的多元化总体格局。 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在若干主要发达国家市场的问题,减少政治、经济风险,争取更大的回旋余地; 主要内涵:主要内涵:在继续巩固和扩大

  36、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2.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第一,继续巩固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和港澳市场。 第二,重点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第三,发展俄罗斯、东欧国家市场。 第四,积极开拓周边国家市场。 推进战略资源进口来源多元化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 2006年,石油、铁矿石、氧化铝和铜等对外依存度均超过40%。作为世界第一战略物资的石油,我国的储量仅占世界份额的2.3%,从19931993年起我年起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2003年,我国原油和成品油进口超过1亿吨,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37、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且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一半以上来自政局动荡的中东地区,80%以上的进口石油运输通过马六甲海峡。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保障战略资源进口安全已经刻不容缓。 实现进口战略物资的市场多元化,需要与“走出去”战略统筹实施。国外成功经验表明,境外资源供应宜采取境外资源供应宜采取4 4:4 4:2 2的比例,的比例,即即40%40%靠境外自主开发、靠境外自主开发、40%40%靠长期供靠长期供货协议、货协议、20%20%靠现货贸易靠现货贸易,而目前我国战略性资源的境外开发权益产量占当年进口总量的比例中,最高的是石油,但也仅有21%,需要加大发展力度。 实施效果实施效果开拓新兴

  38、市场仍任重道远开拓新兴市场仍任重道远 19912002年,我国对发展中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比重从23%提高到32%,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但我国在其总进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 2003年,我国对拉丁美洲的出口只有119亿美元,仅占拉美总进口额3770亿美元的3%;对非洲出口仅102亿美元,仅占非洲总进口额1730亿美元的6%。(三)以质取胜战略(三)以质取胜战略1.以质取胜战略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较快,但是出口商品的质量问题却相当严重:质量不稳定、包装不规范,国外客商投诉率偏高;边、地贸易中一些假冒伪劣商品涌入周边国家市场,造成不良影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

  39、率的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小;质量管理工作薄弱。如何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质量管理,以降低出口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决定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1991年国务院提出“质量、品种、效益年”。 外经贸部从我国外贸出口的长远发展出发,当年提出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其指导思想是: (1)从国家形象和政治责任感的高度认识提高出口商品质量的重要意义,把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同强烈的竞争意识相结合,树立对质量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2)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质量和数量、效益和速度、内在质量与外观质量、样品质量和批量质量、质量和档次等方面的关系。 (3)把出口商品本身的质量同国

  40、际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符合国际竞争机锏的要求,能够节约资源和社会劳动,提高外贸经济效益,是减少贸易摩擦,保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的途径,对我国外经贸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以质取胜战略的实施 就出口商品而言,外经贸以质取胜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创名牌出口商品。(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从政府角度,要加强监管,加大宣传力度,使质量工作从被动走向主动。1991年,外经贸部与国家商检局联合发文,在外经贸企业中推行ISO 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同时,还开展了ISO 14000环境体系认证和其他国际通行的产品质量认证。与出入境检验检

  41、疫局密切配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的规定,在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严把出口商品质量关。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的总体结构水平,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及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比重;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1996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提出“经过5至15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使我国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跃上一个新台阶”,强调“必须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3)创名牌出口商品 名牌出口商品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竞争能力和科技发展水

  42、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要坚持以质取胜战略,要“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也要求“实施名牌发展战略”。1999年4月以来,外经贸部确定并公布了包括家用电器、自行车、摩托车、纺织服装、轻工消费品、信息产品、机械、食品和药品等九大类商品的“外经贸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名单,共58个品牌,并公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3.以质取胜战略的发展 在以质取胜战略框架下,今后的重点在于培育出口产品的品牌,并且树立出口企业或生产企业在海外的声誉。 企业声誉有助于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是

  43、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一种所有权优势,有利于企业开辟新的国际市场,降低进入成本,减少经营风险。 企业要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本着利他主义原则,在企业外部,通过关注目标国的就业、慈善和环保等事业,提高企业的美誉度;本着信托原则,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层要忠诚于者、债权人和企业员工,勤勉而谨慎。( (四四) )大经贸战略大经贸战略1.大经贸战略的提出 1994年,外经贸部部长代表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了大经贸战略,试图打造“中国外经贸航空母舰”,打破外贸领域的垄断,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实现外经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促进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对外

  44、等各项外经贸业务的相互渗透与融合。2.大经贸战略的实施(1)外经贸经营主体多元化 从改革开放前仅有少数单一的国有外贸专业公司,发展成1997年的由1.2万家各类国有外经贸企业和28万家具有对外经营权的外商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体,形成了贸工、贸农、贸技、贸商等各部门相结合,国有外贸企业、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外商企业等几路大军共同参与的经营格局。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贸易法允许自然人自然人从事外贸经营活动;取消对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实行备案登记。(2)各项外经贸业务发展的一体化 中国外贸业务的内容不断丰富,对外经济合作的方式愈益多样

  45、化,并已形成商品、资金、技术和劳务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局面。实现货物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3)各类外贸企业经营的综合化各类外贸企业经营的综合化 企业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搞好外贸进出口、对外承包劳务、对外援助等主业的前提下,发展对外、境外加工组装、咨询服务、国内贸易等相关业务,拓宽经营领域。(4)(4)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化管理与服务的行业化 外经贸管理的视点逐步跳出外经贸系统的圈子,面向全社会实行行业管理。搞好与相关产业的联合,为所有参与外经贸经营活动的企业服务。发挥外经贸对国内商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进步的导向作用

  46、,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服务。(5)(5)宏观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宏观管理方式的市场化 对外经贸主管部门加快实现从直接管理型向间接管理型的转变,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全国外经贸活动的宏观管理,加速实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 3.大经贸战略的发展 我国1994年提出和实施大经贸战略,意图十分明显,针对性很强: 一是为了打破当时进出口由少数外贸公司垄断的局面,实现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 二是为了跳出部门和行业框框,从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促进对外贸易,形成扩大出口的合力。 (五)科技兴贸战略(一)科技兴贸战略的提出 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把加速科技进

  47、步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更加突出的关键位置。 1999年初,外经贸部响应号召,提出了科技兴贸战略,旨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发挥科技及产业的优势,扩大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使外贸出口持续、稳定和快速地增长 3.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 从商品生产和交换角度看,科技兴贸战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1999年科技兴贸战略启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带动了对外贸

  48、易的快速发展。 (1)确立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外经贸部、科技部、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建立了4部委联合工作机制,共同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有效地消除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外贸易、科技、产业相互脱节的体制障碍。(3)制订了科技兴贸行动计划,将财政、、税收、市场准入等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政策贸易政策与科技开发、技术改造等产产业政策业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了政策的集成效应。(4)转变政府职能,为开拓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提供服务,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 “十五”期间,以出口额最大的机电产品、纺织产品和农产品作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点

  49、,取得了积极进展。 20012005年,引进技术合同金额近730亿美元,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超过l亿美元的企业超过240家,初步形成了以20个城市、25个基地、12类商品和1000家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兴贸促进体系。海尔、联想、TCL、华为、中兴等企业集团和自主品牌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3.科技兴贸战略的发展 面对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科技兴贸战略也向“内涵式提高”发展,向“科技强贸科技强贸”升级,进一步使科技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核心动力。出口贸易的核心动力。 “科技强贸”就是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将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重点转移到在一般贸易中强调扩大自

  50、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上来,在加工贸易中强调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端环节的参与,提高增值率。 “科技强贸”就是要在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品出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科技进步手段和促进措施运用到所有出口产品领域,包括以适用技术提升出口产品附加价值,全面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根本上改善贸易条件。“ 商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平博 平博PINNACLE信息产业部等科技兴贸联合工作机制10部门共同编制的科技科技兴贸兴贸“十一五十一五”规划规划,为科技兴贸战略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勾画蓝图。 新时期,科技兴贸战略将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起点起点,实现向“促进具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口产业,全面提升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大力支持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大力发展物流和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物流和软件、信息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贸易”的转变。 本章结束本章结束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
全国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