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

+

平博 PINNACLE平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石广生

发布时间 : 2023-04-04 10:04:3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从此成为自己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宏伟事业。新中国的成立,也宣告了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屈辱历史的结束,崭新的社会主义对外经济贸易得以确立。在中国的领导下,我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极大地推动了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国5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经济贸易,结束了旧中国不平等、受剥削的对外经济贸易历史;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贸易作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经历了一段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史。18世纪末期,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加速向全球扩张,以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当时,中国仍然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向中国开展了罪恶的贸易,并发动了战争。此后,在列强的不断侵略下,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和政府先后对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除给予侵略者割地赔款、开辟租界、在华驻军、领事裁判等政治军事特权外,还给予协定关税、海关管理、内河航运、兴建铁路、设立银行、开矿设厂等各种经济控制特权。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也丧失了独立自主的权力,完全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帝国主义在中国大肆掠夺资源,倾销产品,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

  新中国成立后,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对外经济贸易的独立自主权回到了人民手中。在解放区已经开展的对外贸易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对外经济贸易。首先,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其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控制。对政府与外国政府所签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进行审查,废除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的经济特权,收回了长期为帝国主义霸占的旧海关,建立起人民的新海关,改革海关制度,把对外经济贸易的独立自主权牢牢地掌握在人民手中。其次,没收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并逐步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人民政府接管了政府的对外经贸机构,如中央信托局、输出入管理委员会,以及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外贸企业,并对所接管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造和重新组织,使之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外贸企业。人民政府按照“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的方针,在国家统制的基础上,对私营进出口商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过逐步对其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其走社会主义道路。在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私营进出口商迅速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外经贸领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此基本完成。

  同时,新中国逐步建立起国家统一管理的社会主义对外经济贸易。1949年10月,中央政府即设立了中央贸易部,内设国外贸易司管理新中国的对外贸易,1952年又专设了对外贸易部。在中央贸易部和对外贸易部的统一领导下,先后组建了地方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确立了国家对对外贸易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体系。在此基础上,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统制全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法令和法规,制定了有关的具体规定和实施办法,把全国的对外贸易置于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之下。从1950年起,国家还先后成立了一批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全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及对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物资的对外贸易。

  我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就代表中国人民表达了愿意同世界各国开展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的良好愿望。毛主席指出: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援助两个方面。

  (1)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5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当时,我国根据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本着“积极协作、平等互利、实事求是”的方针,积极开展对苏联、东欧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对医治我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当时我国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建设了一批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等骨干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那时,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1年为52.9%,1952年至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0%。

  50年代期间,我国还为逐步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和努力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我国同亚非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增进了亚非国家同中国的友谊,促进了亚非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我国保证对港澳地区的供应,积极扩大对港澳出口及经港澳转口贸易,开辟了反封锁、禁运的新战线年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后,又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和团结其他西方国家工商界及开明人士,以民促官,推动了我国同日本、西欧等西方国家的民间贸易以至官方贸易。

  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我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新中国的对外贸易遭遇了第一次较大的曲折。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我国在坚持内地对港澳地区长期稳定供应,积极发展同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贸易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打开对西方国家贸易的渠道。经过努力,我国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日贸易由50年代的民间贸易转入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1963年,我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1964年,我国与法国建交,中法两国政府间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带动西欧掀起了开展对华贸易的热潮。到1965年,我国对西方国家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

  1966年,“”开始,打乱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我国对外贸易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遭遇了建国后的第二次曲折。我国对外贸易自1967年起连续3年出现停滞和下降。在周总理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与直接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我国对外贸易从1970年开始逐渐好转。

  70年代前期,国际环境发生了有利于我国的变化。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并在正式建交前先恢复了贸易关系。之后,我国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或使外交关系升格。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中国与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明显改善,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

  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和持续、快速发展,还是在1976年粉碎“”、结束之后。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几经曲折中向前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5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11.35亿美元,其中出口5.52亿美元,进口5.83亿美元。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发展到206.38亿美元,其中出口97.45亿美元,进口108.93亿美元。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产品,反映中国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水平。“一五”计划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但直到70年代,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仍在50%以上。我国对外贸易的经营和管理也由建国初期的国家统制对外贸易政策,到1957年后适应国民经济转入计划经济,形成了国营外贸公司集中统一经营,国家对外贸公司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管理和经营一体化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对外贸易被看作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

  (2)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把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作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都认为援助和支持从来都是相互的。中国人民不会忘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世界各国人民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中国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有着相似的遭遇,又面临着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本国经济的共同任务。中国有责任、有义务支持被压迫民族和第三世界国家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我国的对外援助是与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国内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大体说来,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援助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至1963年为初始阶段,1964年至1970年为发展阶段,1971年至1978年为急剧增长阶段。援助的内容是向受援国提供贷款或无偿援助。那时,我国提供的贷款一般都是无息贷款。对外援助的方式包括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及现汇援助等。

  在初始阶段,尽管我国百业待兴,但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我国仍竭尽全力支援朝鲜和越南抗击外来侵略,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经济;其后,还向其他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援助。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我国对外援助的范围逐步扩大到亚洲、非洲一些民族主义国家。

  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14国时,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对外援助的指导原则--被称为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国援外八项原则,我国对外援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同更多的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援助非洲国家的第一批项目迅速建成,对越南的抗美救国斗争给予了全力支援,对朝鲜、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提供援助,受援国由初始阶段的20个增加到31个,援助金额增大,成套项目援助有了较大发展。

  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后,要求我国提供援助的国家迅速增多,对外援助的规模急剧扩大。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对援外的规模和结构等进行了调整。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底,我国共向66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帮助其中38个国家建成880个成套项目。在八项原则指导下,我国对外援助创立了国际经济关系中真诚合作的典范,博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扬和高度评价。此间,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被誉为“解放之路”、

  “南南合作之路”,在非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增进了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了解和信任;我国援外专家和医疗队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突出的工作成绩成为联系中国人民与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友谊的纽带,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高度赞扬。

  (3)其他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建国后,我国按照“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建设方针,在利用国外资金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50年代,我国从前苏联、东欧国家引进资金26亿美元,建成了冶金、机械、汽车、石油、煤炭、电力等156个重点基础项目;60年代,我国利用出口信贷和延期付款方式,从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引进了3亿多美元的成套设备;70年代,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有所扩大,先后两次贷款30亿美元和73亿美元引进大型设备。我国引进的这些外国资金,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曾经起到了较大的辅助作用,但由于主要是借用利率高、还款期短的国外商业贷款来发展重工业,引进成本过高,加之当时我国科技落后,国内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的严重影响,一些利用外资项目被迫下马调整,利用外资的总体效益不高,引进的资金设备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此外,伴随着对外援助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建国后也开展了一些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以贷款和赠送方式,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共建成各类建设项目945个。70年代中期,又在一些与我关系友好的石油输出国参与过工程建设项目投标。但是,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对外承包工程一度被指责为“卖国主义”,劳务合作被贬斥为“廉价出卖劳力”,这一时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发展非常有限,失掉了70年代进入中东承包劳务市场的大好时机。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随后,我国又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这是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1979年7月,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5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分两步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辽东半岛、胶东半岛。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的浦东。1991年,开放满洲里、丹东、绥芬河、珲春四个北部口岸。1992年8月,决定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5个沿江城市,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4个边境、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及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在随后的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至此,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开始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种对外经济交往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新格局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对外贸易总额迅速增加,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方式日趋灵活多样;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对外多边经济合作、对外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1987年,中央又提出并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求沿海地区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扩大产品出口,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并加强沿海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系,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同时,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也逐步走向深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大发展时期。

  第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原有的以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为主要特征的对外贸易体制,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特定历史时期,这一体制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和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原有外贸体制的垄断经营、大锅饭、财政补贴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障碍。

  从1978至今,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7年的探索阶段,1988年至1990年的整体推进阶段,1991年至1993年的攻坚阶段,1994年至现在的继续深化阶段。

  在探索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包括增设对外贸易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二是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三是完善外贸管理,重新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建立外贸经营权审批制度;四是探索促进工贸(技贸、农贸)结合的途径;五是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实行外贸减亏增盈分成制度和地区差别的收汇分成制度,对出口商品实行退税等,并在外贸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两级管理。

  这一阶段的改革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外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外贸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外贸体制中的统负盈亏、政企不分等主要问题仍未解决,改革只能是阶段性的进展。

  在整体推进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其内容是:核定各地方和有关外贸总公司出口外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3年不变;完成承包指标内的外汇按留成比例分成;超亏自负,减亏增盈留成。同时,在全国建立若干外汇调剂市场,企业自有外汇可随时进入市场,自由调剂;各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与大部分省市外贸专业分公司脱钩,地方的分公司下放到地方管理;外贸的宏观调控体系开始形成,国家逐步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在轻工、工艺、服装行业进行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实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地方、部门和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性的制约,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只能是一种过渡和探索的形式。

  在攻坚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入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轨道。这次改革的特点是:取消出口补贴,按照国际通行作法由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办法,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外贸体制改革与调整汇率和关税配套进行,外贸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重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行政管理部门不得用行政手段干预外汇资金的横向流通;增加企业支配使用的外汇,为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出口的政策和外贸管理措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这次改革使对外贸易体制开始适应国际贸易规范,有利于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但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我国外贸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

  在继续深化阶段,外贸体制改革按照的十四大确定的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继续深化:建立与完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强化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取消各类外汇留成,同时实行银行结售汇制。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和有利出口发展的信贷政策,建立进出口银行,设立出口商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取消国有外贸企业普遍实行的承包制,代之以赋税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外贸企业,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推动企业开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的路子。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同时取消部分进口商品的减免税。加快赋予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科研院所和私营企业等外贸经营权,加快了外贸自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的步伐。充实与强化进出口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职能,健全与完善外贸协调服务体系。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在和商业零售、外贸等服务性行业扩大了利用外资试点。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行政性直接干预大大弱化,外贸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二是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国有外贸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者。三是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四是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五是外贸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总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第二,大经贸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格局是:进出口贸易由少数几家国家级的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生产企业不能直接面向国际市场。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由各级各类专业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和外商企业等共同经营,国有、私营、中外合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内部职工持股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相互竞争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经营体制。除32万多家外商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享有自营进出口权外,截止1999年6月,全国有外经贸经营权的企业共有2.5万多家,其中流通型公司9000多家,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1.2万多家,主营对外承包劳务的公司900多家,边贸公司3200多家,私营生产企业142家,中外合资外贸公司5家。内容单一、渠道狭窄的传统外经贸格局被超越,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对外援助等各项外经贸业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初步形成了外经贸、生产、科研、、税务等部门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大经贸”格局。政府行政性直接管理职能大大弱化,运用经济、法律等间接调控手段的力度大大增强,外经贸宏观管理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方向转变。

  第三,贸易方式和出口商品展销方式不断发展。1978年以前,我国的贸易方式比较简单,同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缺乏现汇支付能力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曾主要采取政府间签订协定、进行记帐结算的易货贸易方式,同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现汇贸易方式。从70年代起,我国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易货贸易大部分改为现汇贸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贸易方式不断增多。除原有的贸易方式外,我国采用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寄售、代销、包销、独家代理、租赁、拍卖、招标、投标以及期货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在具体业务也有所采用,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1979年以来,我国又同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对销贸易。80年代后,边境贸易也得到广泛开展。90年代,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壮大,一些企业开始运用其成熟技术、设备和原材料到发展中国家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国际互联网开展进出口贸易即电子商务方式日益兴起。从1996年开始,我国开始建设运营自己的电子商务,组建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在网上开辟了“中国商品交易市场”、

  在各种新型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的发展最为突出。1998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56.9%。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超过了一般贸易的发展规模。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口商品展销方式日趋多样。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为龙头,各地“小交会”和赴国外参展为辅助的多层次出口商品展销,在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开始于1957年,现已举办了85届。4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客商云集,参展和成交的规模不断扩大,洽谈业务范围日趋广泛,知名度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以洽谈出口业务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重要场合,被誉为“国际贸易的盛会、友好合作的纽带”。除广交会外,一些省区市也定期举办各具特色的专业性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地区性出口商品交易会。同时,我国还组织国内企业到国外参加国际性商品展览会、展销会和博览会,扩大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创造贸易机会。从1999年起,还将在深圳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成果向出口商品转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从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批准第一批3家外商企业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经过1979年至1986年的起步阶段、1987年至1991年的持续发展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高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起步阶段,我国先后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吸收外资,举办“三资企业”实行一些特殊政策,采取措施扩大地方外商的审批权限,并逐步完善立法,初步改善了我国的环境,发挥了各地利用外资的积极性,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增加。这一阶段,我国吸收的外商主要来自港澳地区,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和宾馆、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居多,并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和其他沿海省市。

  在持续发展阶段,由于1986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外商的规定》,对外商举办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给予更为优惠的待遇,改善了外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吸收外资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外商发展较快。这一阶段,我国吸收外商的结构有较大改善,生产性项目及产品出口企业大幅增加,宾馆、旅游服务项目的比重大大降低,外商的区域和行业有所扩大,台湾地区厂商的开始进入,并迅速增加。

  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的环境得到更大改善,吸收外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大发展。1995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指导外商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产业指导目录》;1998年,中央又针对新的形势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国外资料的若干意见。对外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扩大,外商保持了较大的规模,外资的来源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大跨国公司进入我国,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增加较多,平均单项外商规模不断提高,在沿海地区外商迅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有了较快发展;招商引资方式不断改进,从1997年起每年在厦门举办一届中国贸易洽谈会,为外商增强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寻求发展对华合作提供了良好机会。

  此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贷款,以及国际证券等也获得很大发展。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我国对外援助工作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与改革,继续向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方式更为灵活,援建的项目更加实用。

  从1979年至1990年,我国对援外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调整:通过统筹安排,扩大了援助面,使受援国由1978年底的66个增加到1990年的93个;将我国援助同联合国多边援助、受援国自筹部分资金、国际组织或第三国援助等相结合,在投入较少援款的情况下推动互利经贸业务,促进援外与互利合作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对不同项目采取技术合作、管理合作、代管经营、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方式,改善和提高援助效益;进行援外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在援外项目实施阶段,由试行包干逐步试行承包责任制。

  在援外结构的调整与探索时期,围绕着主要帮助受援国发展当地有需要又有资源的中小型项目,并与发展多双边互利合作的经贸关系相结合,平博 平博PINNACLE促进受援国和我国共同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调整援外结构,成套项目占60%,重点建设生产性项目、适当援建人员培训和社会公益性项目,也援建受援国有特殊需要、规模适当的个别社会公共建筑;大力推动我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合资、合作经营生产性援助项目;设立多种形式援助专项资金;增加形式多样、灵活、及时的小额赠送;将一部分援外资金与联合国发展机构的资金相结合,开展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进一步调整、改革援外项目的管理体制。

  1995年以来,我国对援外工作进行了全面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批复精神,为使有限的援外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我国在继续遵循援外八项原则的基础上,对外援助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积极推行优惠贷款。由我国政府向受援国提供具有援助性质的优惠贷款,国家用援外经费贴息,以扩大对外援助的规模,提高援外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双方企业的合作,带动我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出口。二是积极推动援外项目合资合作。以利于政府援外资金与企业资金相结合,扩大资金来源和项目规模,巩固项目成果,提高援助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在极“左”思潮下“不做国际承包商”的错误作法,积极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事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大体经历了1978年至1982年的起步阶段、1983年至1989年的逐步发展阶段和1990年以来的稳步发展这三个阶段。

  在起步阶段,我国共批准了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北非。经过创业之初的艰难开拓,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初步发展,4年与45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承包劳务合同755项,总金额11.96亿美元。

  在逐步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在国际承包劳务市场萎缩、条件苛刻的困难条件下,经过奋力开拓,取得了持续发展。在此期间,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队伍不断壮大,1990年底达到113家,初步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国际承包劳务市场上的骨干队伍;业务量不断增加,8年间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138.64亿美元,在国际承包劳务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市场逐步扩大,为90年代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稳步发展阶段,我国对外经济合作迎来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营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企业由流通领域的窗口型公司为主逐步转向生产领域的实体公司为主,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8年,我国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金额已达117.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01.3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外的规模非常有限,主要是在境外开设一些窗口型贸易公司,为开展进出口业务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业务开始起步。1978年12月,为了加强在国外的营销力量,做好技术、设备引进工作,我国政府同意国内企业到国外设立代表机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明确提出了要鼓励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对外,对外业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以现有设备、成熟技术、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实物投入方式到境外建厂,开拓海外市场。一批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了国门,成功地实现了跨国经营。

  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壮大,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和增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密切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建国50年来,在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克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振兴,各项业务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建国之初的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仅为11.35亿美元。到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发展为206亿美元,1998年则达到3239亿美元,50年增长了285倍,改革开放以来增长了15倍多。其中,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来近7年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1992-1998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值达18177亿美元,比从新中国成立到1991年的总和还要多,年均增速15.1%,这个速度不仅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比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近8个百分点。我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位是第32位,199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11位,其中出口排名世界第9位。截至199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1449亿美元,在世界居第二位。

  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建国之初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以农副产品为主,约占出口总额的70%左右,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在出口商品构成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1978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2%,到1998年这一比重上升到88.7%,我国已实现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历史性转变。同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长,1998年当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665.4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6.2%,连续4年超过纺织品,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

  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对外贸易的国际市场走向全球。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由1978年的几十个发展到227个国家和地区,与传统市场的经济贸易关系稳步推进,与新开拓市场的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增强。

  利用外资成就显著。利用外资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实践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利用外资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乃至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吸纳外资的领域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成就举世瞩目。截至1998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企业32.47万家,合同外资金额572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金额2674.5亿美元。目前,到我国的国家和地区达180多个,外商企业已开业近15万家,就业人数1750多万人。我国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贷款、证券等其他形式的外资也达到一定规模,累计达1400多亿美元。从1993年到1998年,我国连续6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仅次于美国。

  在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利用外资的环境也不断改善,各项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利用外资的质量有所提高、结构有所改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国家鼓励类项目增加较多,限制类项目减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成为外商的热点;中西部地区对外商的吸引力增强;大跨国公司来华增多,世界前500家大跨国公司中有近400家来华,其他大跨国公司也在加强对中国市场的分析与研究,积极筹备来华;大项目继续增加,平均单项外商规模不断提高。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快速发展。由改革开放之初仅几家企业从事这项业务发展为一支由近700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项目越做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在1997年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评选出来的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我国企业有27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1998年底,我国累计签订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额834.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83.7亿美元,外派劳务超过177万人次。

  援外工作在改革中稳步推进。从1995年实行援外方式改革到1998年底,援外方式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已同43个国家签订了56笔政府贴息优惠贷款框架协议,新的援外方式得到越来越多受援国的理解和拥护。截至1998年底,我国对外援助的国家累计达136个,已建成援助项目1554个。

  对外保持发展势头。我国对外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呈现出逐步发展势头。截至1998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或在外经贸部备案的境外企业共5666家,协议中方总63.3亿美元,对外的市场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领域除制造业和贸易外,还包括资源开发、加工装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旅游及餐饮业等。对外在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外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做出了贡献。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50年来,我国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密切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的经贸关系。目前,我国与美、日、欧等主要经济贸易伙伴的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稳步推进,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关系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从1986年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开始,我国一直致力于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历时13年,在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和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程,取得了重要进展;我国参与了乌拉圭回合谈判并签署了最后文件;我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亚欧会议,为推进亚太地区贸易与自由化和亚太、亚欧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外经贸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979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涉外经济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6年和1988年,又先后制定颁布了《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从而形成了我国吸收外资的三项基本法律。1994年,我国又颁布出台了《对外贸易法》。在上述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法律的基础上,我国还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应的实施条例和实施细则,形成了以各项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法律为基础,以相关部门经济法和民商法为配套,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立法为补充,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有中国特色的完备的外经贸法律体系,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管理和经营走上了法制化的发展道路。

  建国50年来,对对外经济贸易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前,对外经济贸易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其作用主要体现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衡量一国的综合国力,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定。从经济角度分析,主要看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主要产品的产量、同世界经济的交换量和国际收支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而这些指标的变化,与该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状况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一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大小和质量高低,不仅直接关系着该国同世界经济的交换量和国际收支能力,而且直接影响着GNP的规模和主要产品的产量。因此,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与提高综合国力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成倍扩大,与世界经济的交换量也成倍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贸易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上发挥着尤其明显的作用。2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是9.8%,而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到199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23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6%。吸引外资作为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内容,20多年来,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对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得我国国民经济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转向开放型经济。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域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到沿边、沿江地区和省会城市等内陆地区;开放领域从一般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展,向、保险、外贸、旅游、通信、商业零售、法律咨询和会计等服务行业延伸。同时,我国多次对进口关税税率进行大幅度下调,进口关税平均水平已从1992年的43.2%降至目前的17%。到2000年,我国的进口关税平均水平将进一步下降到15%左右。到2005年,我国将把工业品平均关税水平再降至10%。开放型经济的初步形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对外经济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助推器”的作用。有的经济学家还提出了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的观点。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理论。据国家统计局分析,1997年我国仅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就约为2个百分点。对外经济贸易的扩大,不仅带动了国内生产,使国内众多产品通过出口在国际市场实现了价值,获得了比较利益,而且引进了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资金、平博 平博PINNACLE技术、原材料和管理经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税收和外汇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在外沿河内涵两个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4)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由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效益为主转变的时期。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迫切的任务。面对科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实际,而且要依托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使调整和优化的方向符合国际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保持经济结构在国际上的相对先进性。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作为连接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桥梁与纽带,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能动的导向作用。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及时获取国际商品市场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为我国商品结构的调整起导向作用,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同时,还通过进口和引进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为国内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保证,增强我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5)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在国际经济交换中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效益。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从侧重商品的互通有无和调剂余缺逐步向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转变,从侧重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向实现商品价值最大化的方向转变,我国已经开始把确保经济效益作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一项基本前提,从而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交换中不仅能实现或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国内市场的平均价值,而且还可以实现或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国际市场的平均价值,达到了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目的。

  (6)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从建国起,中国人民即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发展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经贸关系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与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为主展开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国家关系的重要特征。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增进了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同时,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密切了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逐渐在经济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的局面,从而有利于创造国际和平环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赢得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在50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科学总结这些经验,以指导当前和今后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扬这些经验,对于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地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是我国作为主权独立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对外经济领域的体现。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由于国家主权不独立,旧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下只能畸形发展,主要与帝国主义列强开展不平等的经济贸易往来,从属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和剥削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掌握了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独立自主权。从此,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才有了真正的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国家和民族获得独立,按照国家和人民自己的意愿,根据国家利益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对外经贸交往中不分国家大小、贫富和强弱,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地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才有今天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大好局面,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经贸关系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诸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极“左”思潮和小生产意识的影响,我国直到1978年还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状态,与世界的经贸联系与交流非常有限。同志曾深刻地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从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中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研究当代世界经济特点的基础上,中央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正是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才明确树立了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与交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思想观念,才开始大胆地借鉴、吸收和利用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得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在质量和水平上不断提高,从而赢得了以空前速度向前发展的大好时机。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

  3坚持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对外经济贸易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这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正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才有了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通过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扩大了国内生产规模,引进了国内建设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了国内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社会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有效配置,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对外开放意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本领,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形成了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买方市场,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1996年实现“软着陆”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为对外经济贸易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创造了有利的国内条件,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

  4不断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努力方向

  事物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个是量的增加,另一个是质的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不例外,必须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也只有20多年时间,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发展历程的局限,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外经贸发展水平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在国际经济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不相称。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方式尚未实现由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展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质量、效益和信誉的集约型的转变,总体上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进出口商品结构、吸收外资的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布局和吸收外资的地区布局不尽合理;外经贸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外经贸法制建设不够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不强,依法管理外经贸的水平不高等。因此,根据国际国内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认真总结经验,加快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始终如一的努力方向。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外经贸体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虽然原有的适应计划经济的外经贸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传统的外经贸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期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新型外经贸体制,推动对外经济贸易取得新的发展。

  改革是我国外经贸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外经贸体制,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有利于外经贸企业通过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真正成为世界经济中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从而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增添全新的内容。同时,由于对外经济贸易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按照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统一规范地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是对外经济贸易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因此,改革我国传统的外经贸体制也必须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20年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要求进行的外经贸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解除了旧体制对我国外经贸发展的束缚,激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外经贸的发展。继续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向改革要发展,仍将是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不竭动力。

  6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必须处理好两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把国外引进与国内开发和创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在利用国外资金的同时,要重视自己的积累。这样,我们才能在对外开放中始终掌握主动权,才能通过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扩大对外开放,还必须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风险的冲击。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自力更生,但不是盲目排外;强调独立自主,但不是闭关自守。独立自主地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开放发展自己,是我们有自信心、有力量的表示,也是自力更生的应有之义。正如所指出的:“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这是指导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的一项长期方针和基本出发点。

  7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大经贸和科技兴贸,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长期战略

  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历程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外经贸发展实践的需要,我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四个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大战略。1991年,针对我国出口商品质量不高,竞争力较弱和国际市场狭窄的情况,提出了以质取胜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1994年,适应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需要,提出了大经贸战略。1998年,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适应科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际经贸发展的新形势,又提出了科技兴贸战略。

  外经贸四大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外经贸的持续快速增长,促进了外经贸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进出口商品、吸收外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援助的质量,极大地增强了外经贸发展的后劲,提高了我国对外经贸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在保持和深度开发美、日、欧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中东、东欧和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大大拓宽了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国际回旋空间,增强了我国对外经贸的抗风险能力。实施大经贸战略,改变了只有少数几家国有专业外经贸公司垄断经营外经贸业务的局面,实现了外经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多种经贸业务的相互融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整体合力,推动了外经贸的迅猛发展。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发挥我国科技优势,扩大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档次和附加值,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商品转化,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关键。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实践证明,上述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外经贸的发展,是推动我国外经贸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长期战略。

  8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积极开展对外援助,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向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技术援助。通过对外援助,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密切了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加深了我国人民与发展中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有力地配合了我国的外交斗争。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对外援助还日益与进出口贸易、对外、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成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对外经济合作、增进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互利经贸合作的重要方式,带动了外经贸各项业务的发展。

  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历史证明,对外援助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对外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仍将按照新的对外援助方式,积极开展对外援助,不断提高援外工程及其设备和物资的质量,扩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各种形式的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需要。

  建立完善的外经贸法制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外经贸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立统一、规范的外经贸体制的需要。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的各项重大成就,都是与外经贸法制的建设休戚相关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经贸法律法规,巩固了外经贸发展的成果,有效地规范了外经贸管理和经营行为,增进了外商来华开展贸易的信心,为各类外经贸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完善各项外经贸法律法规,是推动我国外经贸持续发展,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长期以来在的领导下加强外经贸队伍建设、提高外经贸队伍的整体素质密不可分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一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人。外经贸工作常常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外经贸工作人员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时时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体现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在外经贸业务不断拓展和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我国外经贸工作人员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体现了良好的业务素质。正是由于我国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外经贸队伍,才保障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

  回顾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50年的发展,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0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要达到4000亿美元,利用外资等各项外经贸业务也要取得更大发展;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我国外经贸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我们要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在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奋斗,进一步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对外经济贸易在21世纪取得更大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网站管理: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技术支持: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技术支持电话平博 PINNACLE平博平博 PINNACLE平博

×
全国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