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博 平博PINNACLE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国际商贸城市——临淄齐国
发布时间 : 2023-05-03 18:59:42,是我国东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建国后随着齐地考古工作的日趋丰富和齐文化研究的深入,近年逐渐认识到齐国始封建国之时的西周时期,因沿其夷俗,使齐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强立于诸侯、争雄称霸,被司马迁《史记》称为“
而工商经济的繁荣和发达,其商贸活动必然有广大的时间和空间,地处我国东方的齐国至迟自
,东至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已成为东亚经商和文化中心,齐国不仅是汉代丝绸之路“丝绸”商品的主要供货地和重要源头,临淄齐故城也是我国最早的名副其实的国际商贸城市。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是周初分封姜氏齐国所建诸侯国都城。它的早期修筑当于“古城”相关。古城是齐故城东北部的一古老地名,由今
。在近四十年的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思考中,近年才认识到“古城”是齐故城最早建城的地方。
今临淄齐故城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在全国先秦时期城市建设中独具特色、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商贸都市、有古罗马之称誉,也是齐国城市文化研究的中心。
大家知道,今齐故城内最早的文化堆积和出土器物多见西周中期,尤以战国和汉代最为丰富,此与史载西周中期齐献公迁都临淄的时间基本吻合。
所见西周时期遗迹和遗物均出土在今以故城东北部的东古,河崖,阚家村附近,证明此地应是齐故城最早的活动区域。近年齐故城内的考古工作证明东北部有城址,面积约50-60万平方米。此城的建筑时间当在齐献公迁都临淄之时。也就是说,
近年的考古工作进而证明齐故城春秋时期逐渐向南扩建,今齐故城东南部多见春秋时期齐国作坊遗址可证。因今见齐故城西部迄今未见早于春秋时期的遗迹,是证今齐故城西部为战国早期田氏齐国所建,使用至东汉时期。
齐国统治中心也由东北部的东古、河崖一带迁移至西南部俗称“金銮殿”的桓公台一带。由此证明,临淄齐国故城自西周中期
(公元前851年迁都此地)始建城邑,至战国早期完成大城建设,先后历经了约400-500年时间。临淄齐故城作为齐国都城长达600余年,也是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
”。近百年来我们利用现古学的方法,经考古勘探试掘,基本了解故城的修筑及扩建过程、规模及
要真正复原先秦时期如此规模宏伟、繁华的商贸城市的盛况,还需参考文献记载,可形象直观的再现这座东方商贸大都会的盛景。众所周知,临淄齐都城始建于西周齐献公时期(公元前851年),该城址今位齐故城的东北一偶的今名“古城”之地,
“临淄之中七万户,……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文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襟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秦汉时期后齐时代的临淄齐国都城,作为诸侯国都城和郡治所在,繁华亦然。《汉书·齐悼惠王世家》引主父偃语:“
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
上述文献记载描绘出了一个形象逼真、文化发达、经贸繁荣的临淄齐国都城繁荣景象。故城内分区居住着:王公贵族、手工业者、文化学者(包括艺人)和商人(包括欧洲、西亚“波斯”商人)。
好一座规模宏伟、文化发达、经贸繁荣城市。城内制陶、制玉、冶铜、冶铁等手工业作坊,热火朝天。中原、东亚、西亚、欧洲商人来往熙攘,交易店铺林立,日进百金的东方商贸大都会。难怪我国著名的战国史学家杨宽教授在他写的《战国史》一书中赞誉道:“这是多么热闹的一个商业城市啊!”
由齐地考古发现证之,居住在我国东方的东夷先民自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约10000年左右)就已开始烧制陶器,是我国较早开始烧制陶器的民族之一,此与纺织术的发现可列为早期文明的发明,此为世界人类早期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研究知早期的贸易商品除纺织品外,还应有
,时代为后李文化早期,距今已有10000年左右。其后在北辛文化时期出现三足器。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彩陶和黑陶,特别是鬶形器独具东夷文化特色(图4)。
相当于夏朝的岳石文化时期出现泥质磨光黑陶,商代开始出现绳纹陶器。制陶的品类、用途愈多,则生产规模和生产量愈大。大汶口文化时期制陶已成为专门的手工业部门,生产的陶器除作为日用品外,还制作祭祀用陶,如陶塑、陶鬶等;也生产酒器,如杯、壶等;制陶业内部已有了专业分工。以上制作的陶器,因
制陶技艺很早就作为先进技术传播至东亚、甚至中亚地区,成为早期世界文明的标志之一。
齐地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玉石器制作已很发达,近年在章丘焦庄、桓台李寨、广饶五村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均有出土,其制品工序一般经
,器类大致可分为工具和装饰品两类,多为贵族穿着和祭祀用器,由此可知,大汶口文化时期玉石制作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之一。常见器类有镞、璇玑、三角形器、环、璧等,多为
岫岩玉出自辽东半岛,说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当时已有了密切的交往和很深的文化影响。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雕琢精细的玉饰品,治玉水平又有了提高和发展。最典型的是临朐西朱封M202出土的玉冠饰、璧、簪、笄,其工艺精湛,材质优良,玲珑剔透,十分精致,研究认为是地位显赫的贵族所佩戴
夏商时期玉器出土见多,器类也有增多。商代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的材质分析,新疆和田玉已运至中原一带,开辟了我国一条玉石之路。齐地在济南大辛庄、青州苏埠屯商代墓葬出土有璧、琮、璜、玦、斧、戈、管等;动物造型有
等。因玉器的珍贵和玉料的稀少,多为贵族和祭祀所用,成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又因其制玉技术在东亚中亚诸国影响较大,制玉技艺的高难,也是较早传入东亚国家的重要商品之一。
欧亚海上商贸交流的考古发现以环渤海为地理特征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环渤海考古学文化圈。考古发现证明
众所共知,东方沿海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的巨石文化,在日本、朝鲜、辽东半岛均有较多的发现,最西部是淄博淄川发现的
;它们是原始东夷部族太阳和山神崇拜在环渤海地区传播和影响的产物,从已发现巨石文化遗存的形制、建造方式,说明中国东方沿海和朝鲜、日本列岛发现的巨石文化在渊源上存在着密切关系。此外,巨石文化在欧洲、非洲、亚洲其他国家也有发现,
再稻和粟早期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传播。我们知道在我国的江浙地区10000年左右就已发明了稻的栽培技术,我国
。据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严文明先生研究,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稻米是湖南彭头山和湖北宜昌城背溪两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都发现了水稻耕作遗存,这些发现将我国长江中下游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了距今8000余年。
研究证明日本的稻及栽培技术传入日本的时间当在绳文时代(相当于商时期),首先在日本九州有所发现,所以在商周时期形成了“稻米之路”。这条路线:据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樋口隆康先生研究是从
江浙一带→连云港、盐城→沿海至日照(两城镇)→日本九州。严文明先生则提出了江苏北部→山东半岛→渤海→辽东半岛→日本、朝鲜。
由此说明“稻”也是从中国江浙地区最早出现至商周时期方传入朝鲜和日本的。此外,原始
,在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存在;特别太阳崇拜和东夷部族的尚武传统今在日本国得到了传承。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文化密切相关,近年韩国学者对朝鲜半岛考古发现和古文化的研究多有成果,中韩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交流成果颇丰。其主要表现在
交流方面。如铁器:韩国宝州郡上林里出土中国式铜剑随着中国大陆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随之中国大陆
今在朝鲜半岛北部多有铁器出土,如慈江道渭源郡龙渊洞遗址、平安北道宁边郡细竹里遗址三期文化层居住遗址、咸镜北道茂山郡虎谷洞遗址等。上述各地出土的铁器大都是舶来品,研究认为是燕国传入的。而在南部半岛今韩国境内考古发现出土的
白云翔:《公元前一千纪后半中韩交流的考古学探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4期。
张光明:《齐国腹心地区商周时期古城古国的考古学研究与思考》,《管子学刊》2018年第2期。平博 平博PINNA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