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复苏进程将逐步加快平博 PINNACLE平博
发布时间 : 2023-05-09 10:26:25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红,经济复苏力度逐月加快,消费增速回升,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制造业、基础设施均保持较高增速,经济发展逐步向高端制造转型,基建逆周期调节作用明显;进出口平稳增长,贸易结构向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转移;社会融资和货币供应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支撑。
第一,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经济总体保持恢复向好态势。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线上线下经济活动相继恢复,对外开放和经贸往来进一步增多,我国经济基本面势必进一步向好。其中,第三产业复苏明显,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8%,有力支撑经济增长。展望后三个季度,考虑到2022年低基数因素,第三产业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
第二,消费增速触底回升,居民预期和行业景气度逐渐向好,消费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步恢复。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5万亿元,同比增速5.8%。随着疫情影响消退,线下消费增速抬升特别是一季度餐饮收入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高达13.9%,较2022年同期增速高13.4个百分点,反映出线下消费场景和聚集性消费逐步恢复。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388元,支出8303元,分别同比增长4.0%和4.8%,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同比增长2.7%和3.5%。平均消费倾向为57.7%,同环比有所回升。随着消费逐步回暖,居民储蓄意愿有所回落,消费和信心边际修复。
第三,制造业保持较高增速,传统制造业有力支撑经济增长,高技术制造业等经济增长新动能逐步壮大。一季度制造业增速同比增长7%,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速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和形成拉动效应。
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对制造业稳步复苏的支撑作用持续加强,一季度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化学原料及制品、汽车、计算机通信和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完成额同比分别增加43.1%、19.2%、19%、14.5%、10.8%。新经济方面,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增速为15.2%,自2020年10月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速,约为制造业全行业增速的2.2倍,同期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4.2%,约为制造业整体增速的2.2倍。
第四,基础设施高速增长,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一季度,基础设施固定资产完成额同比增长10.8%,不含电力则为8.8%,二者均为近五年以来同期较高增速,为同期固定资产增速的2.1倍,有力支撑回升。
第五,进出口平稳增长,贸易结构向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转移。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进口4.24万亿元,同比增长0.2%;贸易顺差1.41万亿元。
分区域看,东盟、“一带一路”国家、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我国贸易增速保持正向贡献。其中,东盟占比整体呈上升态势,绝对金额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分企业所有制看,民营企业依旧是我国进出口的主要动力。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产业结构向技术驱动转型,带动出口产品结构向好变化,能源、食品等进口增速较快。
第六,社会融资超预期增长,为实体经济复苏提供支撑。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9.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名义GDP增速。从边际来看,3月社融增量达5.28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值。
贷款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同比多增2.36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73.6%,同比高4.5个百分点;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2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2.4%,同比高1个百分点。
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税收收入维持超八成比重。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41亿元,同比增长0.5%,达到全年预算进度的29%,达到往年平均水平。其中,3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46%,实现止跌回升。其中,全国税收收入51707亿元,非税收入10634亿元,税收收入占比83%,整体保持稳定。拉动税收收入的主要贡献是国内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同比增长12.2%和9.3%,国内生产经营逐步恢复。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税收收入变动印证了出口向好、房地产边际转暖、企业销售收入回升、经营主体活跃向好。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收入端减税降费但支出端强度不减。财税等部门先后两批发布了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2万亿元,加上继续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预计全年可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1.8万亿元。税费优惠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通过延续已有优惠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精准支持小微经营主体纾困发展;将部分机制进行制度性安排,持续优化税制体系。
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名义GDP增速,保持了较强的支出强度,支出预算完成度达到25%。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7240亿元,同比增长6.4%。地方财政支出力度较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675亿元,同比增长6.9%。在总量力度增大的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出向科技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其中科学技术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农林水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同比增长9.4%、9.6%、12.2%、10.9%、9%。
财政政策更加突出结构调整功能。财政政策不仅是宏观经济波动的调节手段,也兼顾微观调整和结构调整机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财政政策结构调整功能进一步加强,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协调联动,通过税制设计、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专项基金等多种财政政策工具,与结构性货币政策、政策性等协同重点支持高端制造和科技创新、兜牢民生就业和社会保障、补齐基建短板和乡村建设等,实现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控相结合,引导经济发展转型。
从总量来看,考虑到政策效力逐步显现、复苏进程进一步深化以及季节性特征、低基数效应等因素,本年剩余季度的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但需要重视的是,我国经济回升面临结构分化,建议以修复企业部门的信心和经营环境为政策抓手,多措并举扩大总需求,落实协调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进一步全面向上。
第一,在政策着力点方面,应以企业部门作为推动当前经济复苏的关键。从紧迫性来看,当前“产业分化”突出体现在消费较有韧性但第二产业、制造业等偏弱,工业企业部门更需政策救助;从必要性来看,企业部门是推动居民部门进一步复苏的关键所在,可以协同带动居民部门全面复苏;从可行性来看,直接对居民部门救助成本过高且精准度偏差极大,与之相比,在相关部门的协同支持下,追踪救助企业部门更为可行。
第二,在总量政策层面,以财政政策为发力重点,加强货币政策协同,积极扩大总需求。当前,需求不足是导致我国结构分化的主要根源,亟需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刺激总需求。应发挥财政资金传导机制灵活,直达微观实体的优越性,将政策舞台聚焦于财政政策。一方面,加大政策力度,保持适当的财政支出强度,综合运用国债、地方债、贴息等政策工具,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牵引作用,支持企业部门经营。另一方面,提高政策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聚焦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货币政策要为配合财政政策发力营造良好环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堵点和难点,避免货币滞留体系“空转”,积极引导资源服务实体经济。
第三,在结构政策层面,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给予企业部门精准财税支持和支持。当前我国经济复苏存在结构化和非对称特征,特别是耐用品消费行业、制造业等复苏力度相对较弱,需求的薄弱环节在于企业部门。研判不同工业门类的供需格局,供给端产能调整与需求端拓客开源并用,将扩大需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加强对需求不足行业的政策支持,如适当延续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消费刺激政策,引导汽车、家电等大件商品下乡进村,支持制造业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多元融资,优化企业负债管理,提升经营韧性。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财政扶持力度,对弱势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在延续优化税费减免政策的同时,研究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财政补贴机制。
第四,在长期政策层面,完善优化企业部门营商环境,提升居民部门消费倾向。企业部门的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优化。首先,应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理边界。其次,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国有企业应发挥供应链龙头地位,支持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部门应强化普惠力度,扶小扶弱。再次,营造支持企业部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良好氛围,鼓励民间干事创业。同时,应以乡村振兴为有力抓手,提升乡村居民收入比重,抬升社会整体消费倾向。通过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互动机制,以居民部门消费倾向抬升助力企业部门乘数扩大,进一步壮大我国实体经济。
2023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红,经济复苏力度逐月加快,消费增速回升,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逐渐回归正常水平。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名义GDP增速,保持了较强的支出强度,支出预算完成度达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