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

+

【1949-1957】高度集中对平博 平博PINNACLE外贸易体系形成

发布时间 : 2023-05-08 02:43:42

  上一期讲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框架。而作为保障一五计划落地的重要推动力量,外贸体系的发展为工业发展筹集资金,换取必要的机器、设备等,立下汗马功劳。(共4397字,阅读需要15分钟)

  在1945年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驻军、领事裁判、协定关税、海关管理、内河航行、兴建铁路、设立银行、开办工厂等特权,并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外贸建设。

  外贸采取商品分类管理、进出口许可经营、外贸企业审批、外汇管制、出口限价、保护关税等行政管理措施,逐步加强计划管理,把全国对外贸易活动置于统一管理之下。

  外贸计划、外汇安排实行“以出定进,进出平衡”原则,优先保证国家建设所必需的技术设备、重要物资的进口,以促进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建国初始,政府设立对外贸易部,统一领导国内外贸易,在一些省市设立对外贸易局,形成“条块结合,条条为主”,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机构、体系。

  受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的限制,当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用国家的行政力量阻断来自国外的竞争。

  当时主要采取贸易目录和关税壁垒,进行保护。目录外的商品禁止入关,入关的国外产品也要提高关税,提升其价格,降低其竞争力。

  1956年,在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后,除对外贸易部所属总公司和口岸分公司外,任何地方、任何机构不允许做进出口买卖。

  外贸公司按照国家下达的货单完成订货、承付、托运、验收等对外业务后,调拨转交给用货部门。

  国内其他生产单位、使用单位不与国际市场生直接联系,对进出口商品的适销性、价格、盈亏不承担责任。

  在外汇管理方面,一切业务都由国家指定银行统一经营。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外汇实行全面计划管理的情况下,外汇实行收支两条线,即统一收缴,统一支出。

  各种外贸公司的一切外汇收入一律要上缴国家,外汇使用采用的是供给制,按计划规定的额度统一拨付。

  对外贸易活动的所有环节包括收购、出口、进口、调拨、外汇收支等,都纳入指令性计划管理。

  对外贸易经营国家垄断,计划执行才能畅通无阻,统负盈亏的外贸公司无条件地执行国家计划。

  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对应的,是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各外贸专业总公司负责核算,盈利、亏损一律上报对外贸易部统一平衡后,盈利一律上缴财政部,亏损也由财政部解决,企业不存在独立的经济利益。

  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为了进口大量生产建设物资,迫切需要扩大出口。

  在人口多、底子薄情况下,既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又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国家在处理国内市场供应与对外贸易出口的关系上,采取内外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对外贸易部门协同生产、计划、商业等部门,深入重点产区、社队、厂矿,不断改进收购方式,支持生产,逐步采取发展出口农副产品、工矿产品生产的经济扶持措施,以增加出口货源,提高产品质量。

  1954年7月,陈云副总理主持起草的中央《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进私营商业的指示》中规定:

  “关于各种商品国内市场销售和出口的关系,除粮食、油料等物资特殊规定限量出口外,其他物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一般方针,应当是国内市场的销售服从出口的需要。有些商品如肉类,应该压缩国内市场的销售,保证出口。有些商品如水果、茶叶和各种小土产,应尽先出口,多余的再供国内市场销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必要的出口,以换回国家建设所必需的工业设备。”

  中国外贸本质上是国内大量积累,所有结余主要通过外贸方式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工业设备。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产值约占70%多,工业产值也主要由工矿产品构成。相应出口结构中,粮油食品、土畜产品占比达到70%左右,矿产品占到百分之十几,轻工产品等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出口商品中工业品的比重趋于上升,而传统的粮油食品和矿产品比重下降,到1978年改革开放时,中国出口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各占半壁江山。

  50年代,进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阶段,从进口商品结构看,这时期进口中成套设备和技术、机械仪器、五金矿产、化工产品占比最高。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作为中国成套设备与技术、机械仪器主要供应来源的苏联东欧国家的供应急剧减少。

  而这时期我国又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粮食极度短缺,这时期积极从各种渠道进口粮油食品,使粮油食品在短时期内占比大幅上升。

  6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与日本及西欧贸易关系的恢复与发展,机械仪器的进口开始回升,但成套设备与技术的引进仍远低于50年代的占比。

  新中国成立后,分析了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任务,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与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1950-1957年间,中国着重发展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合作,逐步打开与亚非民族建立贸易联系,大力发展与香港、澳门地区的贸易,努力开拓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渠道。

  20世纪50年代是中苏贸易大发展时期。中苏贸易采用易货记账结算方式,记账货币在五六十年代用卢布结算,不用现汇支付,每年度由两国政府签订换货和付款议定书,并附有进出口货单,货单总额要求进出口平衡,交换的商品根据双方需要和可能,按照平等互利原则,互通有无,互相补充。

  至1959年,两国间贸易额达到18.9亿卢布(折合20.98亿美元),占当时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48%,比1950年增长了5.2倍。

  这一时期,在中国对苏联出口的商品中,工矿产品占32.7%,农副产品占48.4%,轻纺产品占18.9%.

  中国自苏联进口的商品中,成套设备和军品订货约占进口总额的60%、一般商品约占40%。

  50年代,中国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等东欧8国,先后建立了政府间贸易关系。

  1959年,中国同东欧8国的贸易总额达7.24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5%。

  建国后,新政府曾保持同美国的贸易往来。1950年两国间的贸易额为2.38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为1.43亿美元,出口为9500万美元。

  但美国拒不承认新中国,对中国“经济封锁”,宣布“战略物资”运往美洲以外国家,必须领取“特种许可证”,否则就地截留。

  同时,在美国的操纵下,巴黎统筹委员会决定其对苏联、东欧各国全面禁运的货单完全适用于中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欧相当多的国家追随美国的“封锁、禁运”。但中国努力同西欧各国改善关系。

  1950年,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先后同中国建交。1952年,中国同芬兰签订贸易协定。1954年,英国、挪威、荷兰相继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和半外交关系。对打破美国“封锁”有重要作用。

  1950年中国对西欧国家的贸易总额为1.61亿美元,其中出口8395万美元、进口7709万美元。

  1959年中国对西欧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6.51亿美元,出口2.01亿美元、进口4.5亿美元。

  中日贸易关系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两国贸易额仅为700万美元,建交前的1971年为8.73亿美元,1978年达48.24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7.19亿美元,进口31.05亿美元。

  但是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多次反复,经历了由民间贸易、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到全面发展三个不同历史时期。

  经双方共同努力,1952至1958年,两国先后共签订了4次中日贸易协议或协定,双方规定各出口3000万英镑货物。

  由于美国和日本政府的阻挠,第一、二次协议只完成原计划的5%、38.8%。

  1956年,中日双方互办了展览会,参观了在北京举办的日本展览会并题词“看了日本展览,觉得很好,祝日本人民成功。”

  香港、澳门特殊的市场环境,作为中国内地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具有特殊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港澳居民生活日常所需主副食品、日用品,特别是活猪、活牛、蔬菜、塘鱼和蛋品等鲜活商品,绝大部分依靠内地供应。

  在50年代,对港澳地区出口每年基本上维持1亿美元的水平,以副食品和土特产品为主。

  1959年,中国内地对港澳地区的出口额为1.91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8.4%。

  同时,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急需进口各种生产建设物资。港澳市场是内地采购西方国家产品的重要市场。

  1951年曾高达4.3亿美元。后来,由于受“封锁、禁运”影响,自1954年开始减少,降至8000多万美元。

  50—6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为了摆脱原宗主国对其经济的控制,迫切需要扩大出口。

  中国同锡兰的米胶贸易中,以优惠价格购买橡胶并,从调剂大米以满足锡方的急需。

  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随着非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高涨,许多非洲国家相继取得独立。

  到1959年,中国已同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19个非洲国家建立贸易关系。许多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经济较困难,外汇短缺,为了摆脱原宗主国的控制,都积极向中国推销产品。

  由于美国的“封锁、禁运”,到1952年中、拉贸易额几乎为零。到1959年贸易额才增至769万美元。

  中国主要从阿根廷进口小麦、烤胶,从巴西进口棉花,从乌拉圭进口毛条、呢绒。中国则出口茶叶、丝绸、棉花、棉布、陶瓷、手工地毯、纯碱、漆刷和台布等。

  1958年全国“”放权浪潮,出现了“块块”主义倾向,各地方政府都想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计划经济体制受到干扰。

  在对外贸易领域,国营对外贸易企业统一经营的局面有所松动,除财权仍归中央财政外,计划、机构、人员编制都有所下放,地方强烈要求扩大进出口经营权。

  同时,在对外贸易中,有些口岸违反原有经营分工规定,相互争配额、争市场、抬价抢购、低价竞销,个别地方甚至不经过对外贸易机构审批,独自对外进行贸易活动。

  预告: 贸易体系后,新中国发展的框架基本介绍完。下一期我们看当时的民生情况。平博 PINNACLE平博平博 PINNACLE平博平博 平博PINNACLE

×
全国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