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

+

平博 平博PINNACLE中国对外贸易体制

发布时间 : 2023-05-08 02:44:17

  平博 PINNACLE平博平博 PINNACLE平博• • • • • • • • 1.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集中调度资源,发展出口贸易。 (2)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重点建设。 (3)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增强竞争力和优势,在国际 竞争中应付各种挑战。 (4)有利于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国家的经济合作, 与外国经济压力进行斗争,捍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 (5)有利于使我国国际收支避免出现逆差。 (6)有利于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 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保证建设不受影响。 (7)有利于控制我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 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

  • (2)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比例外汇留成的做法, 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外汇留成制度。 • (3)实行出口退税。 • (4)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部分外贸管理权。

  • • • • • • • • • 1.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 2.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 3.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4.外贸向代理制方向改革。 5.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 6.大规模调整外贸管制措施。 7.改革税制,调整出口退税率。 8.建立、完善出口促进体系。 9.外贸企业战略性改组。

  • 简政放权、调动外贸积极性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 改革的主旋律。 • 1.简政放权。 • 2.不断扩大对外贸易渠道。 • 3.逐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 • 4.开展工贸结合的试点。

  • 1987 年 10 月,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 告中指出:“为了更好地扩大对外贸易,必须按 照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 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坚决地、有步骤地 改革外贸体制。”, 这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指明 了方向。

  • (3)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除统一经营、联 合经营的 21 种出口商品保留双轨制外,其他出口 商品改为单轨制。 • (4)在轻工、工艺、服装三个进出口行业进行外 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改革试点。

  • (1)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的局面,在改变责、权、利不统一的状况方面迈 出了一大步,从而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特别是地方 政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 (2)它有利于解决中国经营体制上长期存在的政 企不分问题,让企业逐步走向自主经营的道路; • (3)它促进了工贸结合,有利于增强外贸企业的 国际竞争力。

  • 1991一1993 年为全面推广与深化外贸承包经营责 任制,促进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时期,也称 为第二轮承包。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微 观管理层的变革,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的改革目标与方向。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 以下几项特别重要: • (1)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 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与国际贸易 通行规则接轨的、高效灵活的外贸管理体制。 • 1.对外贸易机制进一步市场化。 • 2.对外贸易运行进一步自由化。 • 3.对外贸易管理进一步法制化

  •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主要内容 • 三、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特征和评价

  • • • • 一、1979年—1987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二、1988年—1990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三、1991年—1993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四、1994年— 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 •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 1.成立了专门的全国集中统一的对外贸易管理 机构。 2.制定和实施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3.成立国营专业外贸公司。 4.对私营进出口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3)垄断体制阻断了工贸、农贸和技贸的结合, 产销脱节,有时甚至互相牵制,外贸企业成了生 产企业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隔离层 。 • (4)由于价格体系,特别是汇价不合理,高额的 国家进出口价差补贴不仅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而且由于补贴的标准不一,导致不平等竞争,造 成了企业之间的利益不均 。

  • 1957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转入单一计划经济轨 道,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也适应国家经济体制的 要求,形成了由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的国营外贸公 司集中经营、国家对外贸公司实行指令性计划管 理和统负盈亏、集管理和经营为一体的高度集中 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高 度集中、统一经营,即国家高度垄断,由国家外 贸管理部门的直属外贸总公司统一经营、统负盈 亏。这种高度集中的外贸体制一直延续到1978年。

  • • • • (1)尚未建立完善的外贸企业自负盈亏机制。 (2)助长了局部利益的膨胀和加剧不平等竞争。 (3)企业行为短期化。 (4)承包期 3 年不变,未能适应国内外经营环 境的变化。

  • (1)承包额度缺乏科学性。 • (2)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仍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 预。 • (3)汇率调整还没有到位。 • (4)按商品大类实行统一外汇留成的做法造成了 新的不平等竞争。 • (5)上缴中央外汇任务的分配不尽合理。

  • 一、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成效 • 1.行政干预弱化,外贸宏观管理走上以经济、法 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 • 2.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 3.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机制基本建立。 • 4.增强了外贸政策与管理的统一性和透明度,涉 外法规日益健全。 • 5.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 6.大经贸格局基本形成。 • 7.贸易方式和出口商品展销方式不断发展。

  • • • • • • 1.外贸对外经营体制。 2.外贸对内经营体制。 3.外贸管理体制。 4.外贸计划体制。 5.外贸财务体制。 6.外汇管理制度。

  • • •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 的特征 1.高度集中。 2.以行政管理为主。 3.国家统负盈亏。

  • (1)对外贸易由少数国家外贸公司垄断经营,阻 碍了竞争机制的形成,破坏了外贸经营活动的内 在的规律性。 • (2)统一经营、统负盈亏使国家承担了全部外贸 风险,缺乏利益激励机制,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企 业经营道路,而且没有适当兼顾国家、企业、个 人三者的利益,不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加强 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

  • 1988年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深化对外 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核心内容 是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国务院决 定从1988年至1993年全面推行外贸经营承包责任 制阶段,进一步加快和深化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使我国对外贸易朝着“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 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改革方向前进。这次是 以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外贸体制改革。

  • (1)由政府以及全国性外贸(工贸)总公司向国 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和相应的补贴额 度,承包基数 3 年不变;盈亏由各承包单位自负。 • (2)取消外汇控制指标,按规定所取得的留成外 汇,允许自由使用,并开放外汇调剂市场;各完 成承包指标以内的外汇收入大部分上缴国家;小 部分留给地方和企业。出口机电产品的外汇实行 全额留成。

  •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从 1978 年开始起步,其改革思 路始终很明确,就是按照“统一政策、放开经营、 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的改革方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国际通行的外贸运行机制相一致的新型外贸体 制。截止到 2001 年 12月我国加入WTO ,外贸体 制改革以渐进方式推行。各阶段针对的问题不同, 采取的主要措施也有差异。

×
全国服务热线 :